餐饮大佬纷纷下沉三四线 瞄准社区店和小镇青年
因为一线城市市场的临饱和状态,不少餐饮品牌选择下沉到二三线城市,选择社区作为门店布局的主要发力点。
1992 年,大家乐进驻内地市场,一口气在北京、上海和广州开了 20 家店。1992 年我国的人均 GDP 为 2334 元,而“大家乐在香港主要面对中产阶级,当时的价位对于内地顾客而言有点高,来到内地市场不能百分百适合”,2016 年接任中国区行政总裁的杨斌如此解释大家乐的第一次退出。
2003年大家乐再度进军大陆,鼎盛时期达到了114家门店规模,直到去年 10 月,大家乐突然宣布华东地区门店全线结业,关店十几家。
经过半年多的研究,升级后的大家乐在深圳亮相,同时这也是其在大陆的第100家门店,新形象顺应了消费升级的时代转变,从空间、环境等方面迎合和满足更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群体,主攻“社区交流”。
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受到产业结构调整、生活和交通成本提升等方面的印象,五年(2013 年至 2017 年)以来,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速平稳下降,2014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 2151.6 万人,2015 年,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 2170.5 万人,到了去年年底,北京市常住人口 2170.7 万人,这是北京常住人口自 2000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。
正是因为一线城市市场的临饱和状态,不少餐饮品牌选择下沉到二三线城市,选择社区作为门店布局的主要发力点。
其一,社交网络的兴起导致地理位置对餐饮门店的影响越来越小。少而精是消费者的惯性思维,年轻的消费群体更愿意带着朋友约会在个性的、充满新奇的独立品牌饭店。城市美食攻略过去只是一本米其林的小册子,而在人人都有话语权,并且人人都可以在媒体上实现话语权的今天,美食攻略变成了一个论坛、一个贴吧、一则知乎、一条抖音,如此一来,开在社区里的餐厅不只在租金上拥有优势,还让消费者产生了一种“大隐隐于市”的认知,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。